●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二 選舉六
雜議論下
○雜議論下
元
明
△元
元世祖時廉希憲在中書嘗言國家自開創以來凡納士及始命之臣咸令世守至今將六十年子孫皆奴視部下都邑長吏皆其皂隸僮使前古所無宜更張之使考課黜陟始議行遷轉法左史侍御鄂爾根薩里嘗勸帝治天下必用儒術宜招致山林道德之士以備任使乃遣使求賢置集賢館待之即以鄂爾根薩里為集賢館學士凡士之應詔者命館穀之飲食供帳車服皆甚盛即弗稱旨者亦請加賚遣還有官宣徽者欲陰敗其事故盛陳所給廩餼於內前帝過問焉對曰此一士之日給也帝怒曰汝欲使朕見而損之耶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猶恐不至況欲損之誰肯來耶
東平布衣趙天麟上太平金鏡策略曰今國家選法腹外三年為一考腹內二年半為一考自非負罪之員皆有進而無退臣以為選法宜以賢能為先不宜以日月為上請凡內外官員三年第一考為初考上等加官階二級中階一級下則仍舊階而上中下三等皆復守其本職六年再考如初考而覆守本職九年終考如再考然後黜陟其職凡考法令廉訪司官重其保結考其行實而牒司路以達于上司銓定階次籍記倚閣凡三考黜陟其事業循常者依累次官階而除之以次第所宜其才德超異者雖階次甚卑而待之以不次之位如是則居官守祿者既思階次之升超而盡其公道又懼憲職之知覺而滅其邪心庶幾乎選法有以定矣
又論考幽明曰國家入仕之門太多考選之方太闕臣謹依經考史斷以愚意條陳聖人之九徵及當今所切之二十六美之三十九類與夫三要惟陛下察之所謂九徵者一曰遠使之而觀其忠二曰近使之而觀其敬三曰煩使之而觀其能四曰卒然問焉而觀其智五曰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六曰委之以財而觀其仁七曰告之以危而觀其節八曰醉之以酒而觀其則九曰雜之以處而觀其色所謂二十六美之三十九類者一曰文史之美三類草制飾詔諄悉詞情也校書正字可為定體也教誨後學材德多成也二曰禮官之美三類補袞拾遺將順其美也朝會祭祀儀章丕舉也宣慰風俗雍熙聿致也三曰樂官之美一類金石宮商條理聲正也四曰知人之美一類善惡周覽洞曉於心也五曰敬賢之美一類推轂進士常若不及也六曰考校之美一類彰善癉惡照文無失也七曰糾察之美一類彈劾所至不避權豪也八曰廉訪之美二類廉察官吏儆懼肅清也訪問風俗化成禮義也九曰宿衛之美一類小心周密京輦增威也十曰籌計之美二類帷幄畫計折衝倒戈也排壘整陣臨時合權也十一曰督領之美三類器械精完士卒閑習也號令嚴明部伍齊整也臨敵耀威身先士伍也十二曰鎮防之美一類守堅持重寇盜難窺也十三曰屯田之美一類勸勵稼穡勤事多獲也十四曰芻養之美一類孳畜頭匹茁壯繁滋也十五曰使臣之美二類喉舌宣納成美昭光也委幹事務辦濟平允也十六曰決斷之美三類句檢考覈瑕隙無隱也要察圓明囚無閒言也疑獄得情處置合律也十七曰農桑之美一類董督樹藝水旱有備也十八曰董役之美一類監役合宜丁夫悅事也十九曰關津之美一類姦詐不漏行旅不壅也二十曰營造之美一類練事分公捷於供奉也二十一曰明利之美一類出納有常簿籍易照也二十二曰算數之美一類多寡有方了然胸臆也二十三曰僧官之美一類宏宣釋教守戒精嚴也二十四曰道官之美一類宏宣道教守德精嚴也二十五曰醫官之美二類科品分明舉無不應也開發後學成材者眾也二十六曰陰陽之美二類歷法推步授時無舛也卜筮循經不為詭異也所謂三要者一曰公二曰廉三曰勤徑情服事不邀功利謂之公賄賂在前不以為念謂之廉服勞王室悉心竭力謂之勤請以九徵考左右攜僕以二十六美之三十九類與夫三要之說明諭選曹及內外百官值三年當考之時凡一美三要者為上等一美二要者為中等一美一要及有要無美有美無要者皆為下等若美要並無雖無大罪亦停免之如此則自中及外大小官吏若玉壺之冰秋霜之月凜乎其清皎乎其明矣
成宗大德元年副萬戶阿喇卜丹御史中丞崔彧等陳臺憲諸事省臺集議言乞依舊例御史臺不立選其用人則於常調官選之惟監察御史首領官令御史臺自選廉訪司必擇蒙古人為使或闕則以色目世臣子孫為之其次參以色目漢人各省文案行臺差官檢覈宿衛近侍奉特旨令臺憲擢用者必須明奏然後任之行臺御史任滿而有效績者或遷內臺或呈中書省遷調廉訪司亦如之其不稱職者省臺擇人代之未歷有司者授以牧民之職經省臺同選者聽御史臺自調中書省或用臺察之人亦宜與御史臺同議各官府憲司官毋得輒入體察制可翰林學士王惲嘗上論政事書一曰議廉司以勵庶官古之善為國者不使人有惰怠不振之氣今州郡之官品流淆雜既無選舉甄別紛紛籍籍聚散於吏部例得一官誰不因循苟且以歲月養資考而已嘗觀漢唐之馭吏也能者增秩賜金公卿缺則補之以表其賢否者放田里而不事事唐則召七品以上官集於闕廷親與訪問究得失而進退之然二者不過爵祿為勸爵祿極則意滿足意滿足則怠心生亦有無如何者故持斧直指采訪黜陟等使歲相望於道而本朝之舉高出前代比者廉司初設中外之官悚然有改過自新之念行無幾何法禁稍寬使監視者勁挺之氣不息而自斂聽從者姦弊之萌潛滋而復枿夫刑罰崇寬固是國家美政然分別善惡以示勸懲豈得專務寬恤昔金大定閒尚書省奏順州軍判崔伯時受贓不枉法準制當削官停職世宗曰受財不至枉法以習知法律故也所為姦狡習與性成後復任用豈能自悛雖所犯止於追官非奉特旨無復錄用以致犯禁者鮮此先事之明驗也今風俗澆薄遇有所犯苟免無恥法宜人法並任憲綱既立公道大行我之氣既伸彼安得不振我之政既肅彼安敢或私將見風采百倍有登攬澄清之望矣一曰議保舉以覈名實方今親民與參佐官莫縣令經歷為重縣令迺百姓師帥師帥賢則德澤宣參署為一路紀綱紀綱振則政務舉今例出常流安取殊績臣愚以為若行品官保舉法庶得其人其法品量舉主與所保者資歷相應既皆兩可復精加磨勘無謬妄私意然後許令入狀相小大之才授繁簡之任限以歲月 【如唐制釐務出二百日者是也】 課其殿最升黜舉主得人者受知賢之賞不職者坐不當之罰其南選尤宜施用此法何則江南比定凡所隸附秋毫無犯只以前省調官賄而海放行省注擬尤為濫雜侵漁掊克慘於兵凶至盜賊竊發指此為名仰賴天恩幸無其事今宜委官分揀以行此法其停革人員不至罷黜者降之邊遠邊遠見職委有聲跡者使之內選亦激勸一法茲蓋自漢唐五代迄於金皆遵而行之當時號稱得人然必須內設審官考功等職專掌其事一曰設科舉以收人材方今名儒碩德既老且盡後生晚進既無進望例多不學州府鄉縣雖立教官講書會課祗皆虛名略無實效臣愚以謂不若開設選舉取驗之速也夫進士選歷代號取士正科將相之材皆從此出若限以歲月而考試之將見士爭力學人材輩出可計日而待也論者必曰今以員多闕少見行壅滯若復此舉是愈壅而滯之也臣謂不然蓋科舉之設本以覈實學而取多士清仕途而息雜流得全材備大用也豈不愈於學校徒設汗漫而無所成乎一曰試吏員以清政務前代取吏之法條目甚嚴如宰相子辟舉令取充省雜終場舉人試補臺掾品官子孫吏員班祇閣門等人出身者試補六部令史夫明法令曰令通經史曰史今府州司縣應用一切胥吏多自帖書中來官無取材勢須及此所習既凡聞見或寡欲望明刑政識大體務清弊革難矣臣愚以為莫若將合歲貢吏人以吏員法試之中選者仍許上貢補充隨朝身役外州府郡見役者從廉司以校法試驗庶幾激之積漸肯學其月請俸給亦合定奪能使得糊其口然後可責以廉何則今廉司專抑吏權察非違少有貪鄙不計養廉即按而治之是縱之竊而責以何盜之為豈理也哉
又嘗為貢舉議曰貢舉之法宜先選教官定所明經史為所習科目以州郡大小限其生徒揀俊秀無玷汙者充員數以生徒員數限歲貢人數期以歲月使盡修習之道然後州郡官察行考學極其精當貢於禮部經試經義作一場史試議論作一塲廷試策兼用經史斷以已意以明時務如是則士無不通之經不習之史進退用舍一出於學既復古道且革累世虛文妄舉之弊必收實學通用之效矣
武宗至大三年七月給親民長吏考功郎歷令監治官歲終驗其行蹟書而上之廉訪官御史臺尚書禮部考校以為升黜先是世祖至元十九年集賢直學士程鉅夫奏陳五事朝廷多朱之其一立考功歷略曰國朝建御史臺雖有考課之目而未得其要莫可致詰乞照前朝體例應諸道府州司縣下至曹椽等各給出身印紙歷子一卷書本人姓名出身於其前俾各處長吏聯銜結狀保明書其歷任日月在任功過於後秩滿有司詳視而差其殿最則人之賢否一覽而知考核得實庶無僥倖至是始頒行焉元時入官之途略見於經世大典序錄曰國家初得中原損益古今之制度而行之而用人之途不一親近莫若禁衛之臣所謂集賽者然而任使有親疏職事有繁易歷時有久近門第有貴賤才器有大小故其得官也或大而宰輔或小而冗散不可齊也國人之備宿衛者浸長其屬則以自貴不以外官為達方天下未定軍旅方興介冑之士莫先焉故攻取有功之士皆世有其軍而官之事在樞府不統於吏部惟簿書期會金穀營造之事供給應對習於刀筆者為適用於當時故自宰相百執事皆由此起而一時號稱人材者亦出於其閒而政治繫之矣擇吏之初頗由於儒而所謂儒者姑貴其名而存之爾其自學校為教官顯達者蓋鮮獨國學初以貴近就學而用之無常制其後歲有貢法而寖失初意其以文學見用於朝廷時有尊異者不皆然也至元以來數欲以科舉取進士議輒中止延祐始置進士科一二年一取不及百人耳世祖置國字以通語言其用人略如儒學之制至於奉上官之任使奔走服役歲月既久亦皆得官雖細大有殊要皆為正流矣乃宗王之有分地官府而保任之者與夫治酒漿飲食者執樂伎者為弓矢衣甲車廬者治歷數陰陽醫藥者出納財賦者遠夷掌其部落者或身終其官或世守其業不得遷他官而恩幸遭遇驟至貴近者有之非有司所得制而陳言獻策納粟捕盜與勳舊之後裔權要之引進皆有其人焉而不常也余闕曰我國初有金宋天下之人惟才是用之無所專主然用儒者為居多也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雖執政大臣亦以吏為之由是中州小民粗識字能治文書者得入臺閣共筆劄累日積月皆可以致通顯而中州之士見用者遂浸寡況南方之地遠士多不能自至於京師其抱材蘊者又往往不屑為吏故其見用者尤寡也乃其久也則南北之士亦自町畦以相訾甚若晉之與秦不可與同中國故夫南方之士微矣延祐中仁皇初設科目亦有所不屑而甘自沒溺於山林之閒者不可勝道是可惜也汪克寬曰國家興崇文治取士以德行為首較藝則以經史時務兼之將欲求治道於經術其中選者俱授州縣之官夫古者賓興賢能而升之司徒司馬論定然後官之後世舉之於郡國今選舉之法不必更定也但核薦舉而革冒濫厚敦遣而公遴選棄其小以取其大因其文以觀其心數年之後人才既盛又增中選之額則選舉眾而風化行矣自州縣官以五事考殿最給由銓注則驗之所謂稽撫字稽本末稽廉冒稽聽斷稽禁禦者也然長吏給由而不述其事吏部銓注而不考其績雖風憲糾察而或失其詳五事之備往往未觀其成效非州縣之官未盡出於科舉而政治不本於經術之故歟抑朝廷千里之遠給由或得以詐偽考績者猶未盡其實也陶安曰有虞世賞岐周世祿而不世官者人賢否殊也逮至周官以禮樂德行掌國子之教然猶考藝進退未嘗悉世其官而必任焉後世廕補法行或曰顯官必公卿子弟為之以幼習其業熟朝廷臺閣之儀或曰驕驁不通古今無益於民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是皆偏見耳及考漢制二千石以上得任子弟擇茂廉者補令丞其法良而未備今制廕補五品以上受命於朝降自六品省銓掌金穀且第其上中下以歲月為差至滿始受朝命許典民政蓋治民者為國之大端理財者經國之要務將俾因仕知學練世故涉艱難以培其才然後移以治民故不得不自理財始此則古所無也葉子奇曰元世當治平之時臺省要官皆北人為之漢人南人萬中無一二其得為者不過州縣卑秩後有納粟獲功二途富者往往以此求進令之初行尚猶與之及後求之者眾亦絕不與又獲功之官非得風憲體覆牒文不輒命官憲使招權非得數千緡不得行遣故有功無錢者往往事從中輟皆抱怨望其後盜塞寰區空名宣敕遇微功即填給人已不榮之矣方國珍之初亂也有宣數道敕十數道縣以購人立功及有功亦竟不與云王圻曰元舊制銓曹有行止科吏主之日具內外官十名上中書省中書籍以遷擢其後吏怠不為意仕者淹滯有待選十餘年者至正時危素責吏日具五名五日一上中書吏樂易集各思泰職而久滯者獲伸胡粹中曰古之人君患不能知賢才而用之以治天下故設科取士使懷才抱德敦行者由之以進若漢之鄉舉里選察廉對策非一途也然人之德行難知藝能易見德行者多自晦藝能者多自衒於是乎聽其所言以察其所蘊即其所習以審其所尚故唐之明經進士宋之制策詞學非一科也猶以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則又即其言以考其實若稽諸故典而本於經不失乎先聖之旨則有取焉非但取其言語之工文藻之華而巳也元之用人大抵偏於國族勳舊貴游子弟故選舉之法久而未行仁宗決意行之由此中華縫掖之士僅得拔什一於千百若謂科舉遺賢才則可謂妨選法則非也邵遠平曰臧晉叔云元以曲取士設十有二科其說甚為無據自至元八年設國學出策題試問所對精通者為中選皇慶二年制科舉皆用經書時務為題並無詞曲一項此明証也汪琬曰按輟耕錄元反宋金餘習初試論賦其後一以經義為本及考選舉志春秋兩試皆未嘗用論終元之世亦未嘗廢賦不用也或有司校閱稍重經疑經義則有之耳
△明
明太祖詔舉孝弟力田之士又令府州縣正官以禮遣孝廉之士至京往往待以不次其後遇國家覃恩海內輒以詔書從事有司以孝行上禮部請旌者歲不下數十人又資格洊重甲科縣令往往以卓異被徵梯取臺省遂為成例終明之世以科目取士以資格用人而其弊亦相因而起
仁宗洪熙元年四月鄭府審理正俞廷輔言近年賓興之典士率記誦虛文求其實才十無二三或有年纔二十者未嘗學問一旦掛名科目而使之臨政治民職事廢隳民受其弊自今各處鄉試宜令有司先行審訪務得博古通今行止端重年過二十五者許令入試上雖嘉納而未果行
至孝宗弘治中吏部侍郎王鏊為制科議曰國家設科取士之法先之經義以觀窮理之學次論表以觀其博古之學終策問以觀其時務之學行之百五十年宜得其人超軼前代卒未聞有如古之豪傑者出乎其閒而文詞終有愧於古雖人才高下係於時然亦科目之制為之也三代取士之法姑未暇論唐宋以來科有明經有進士明經即今經義之謂也進士則兼以詩賦當時二科並行而進士得人為盛名臣將相皆是焉出明經雖近正而士之拙者則為之謂之學究詩賦雖近於浮艷然必博觀泛取出入經史百家蓋非詩賦之得人而博古之為益於治也至宋王安石為相黜詩賦崇經學科塲以經義論策取士可謂一掃歷代之陋然士專一經白首莫究其餘經史付之度外謂非己事後安石言初意驅學究為進士不意驅進士為學究蓋安石亦自愧悔之矣今科場雖兼策論而百年之閒主司所重士子所習惟在經義以為經義既通則策論可無竢乎習夫古之通經者通其義焉耳今也割裂裝綴穿鑿支離以希合主司之求窮年畢力莫有底止偶得科目棄如弁髦始欲從事於學而精力竭矣人才之不如古其實由此然則進士之科可無易乎曰科不竢易也經義取士其學正矣所恨者其途稍狹不能盡天下之才耳愚欲於進士之外別立一科如前代制科之類必兼通諸經博洽子史詞賦乃得預焉有官無官皆得應之其甲授翰林次科道次部屬而有官者則遞陞焉如此天下之士皆將奮志於學雖有官者亦翹翹然有興起之心無復專經之陋矣正嘉之閒文體日偷楊慎極論其弊曰太祖始制科舉詔舉子經義無過三百字不得浮詞異說近時舉子之文冗贅至有千餘言者不根程朱妄自穿鑿破題謂之馬籠頭處處可用也又謂之舞單鎗思一跳而上也起語百餘言謂之壽星頭長而虛空也其中例用存乎存乎謂之謂之此之謂此之謂有見乎有見乎名曰救命索不論與題合否篇篇相襲師以此授徒上以此取士何所底止
又曰本朝以經學取人士子自一經之外罕所通貫近日稍知務博以譁名然不究本源如五經諸子則割取其碎語而誦之謂之蠡測歷代諸史則抄節其碎事而綴之謂之策套其割取抄節之人已不通涉經史章句血脈皆失其真有以漢人為唐人唐事為宋事者有以一人析為二人二事合為一事者嘗見考官程文引制氏論樂而以制氏為致仕士子墨卷引漢書律歷志先其算命作先算其命近日為書坊刻布轉相差訛士習愈下矣黃尊素曰本朝取士之法大略依倣宋制然其閒有不同者而小小節目不與焉今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宋則科舉學校絕不相關每秋試自縣令佐察行義保任之上於州州長貳復審察得實即入試院其士子未嘗繫名學校其後三舍法行是為學校之科舉其不由學校而為科舉者如故也今三年鄉試一省彙所屬郡邑而試之宋則諸州各自為試各自發解與路分無與惟有官鏁廳應舉者及避嫌遠鄉之人試於轉運使反謂之別頭試今士人一經鄉舉則當會試之期徑偕計吏不復取解宋則有恩例始得免解或減一舉而已其下第進士雖曾中省試 【即今會試】 來科仍復解試中格然後得上省試也今殿試不過名次升降無有黜落宋初於御試特重苟不中格則省試皆虛也所謂特奏名者凡士貢於鄉而屢絀於禮部或御試所不錄積前後舉數參其年而差等之遇親策士徑許附試其薦舉者不試於州郡惟試禮部不中亦許赴御試故有免解免省之條今必層累而上更無越次而舉者宋必賜出身然後注官今則一經解牒便可釋褐州縣宋之御試第一人不過僉書判官第六人以下司戶簿尉而已今則第一甲三人即為清要官最下者亦不失守令總而論之宋之出身易而入官難今之出身難而入官易出身難故多枉才入官易故多敗類此本朝之人物所以遠不及於宋也至科塲之弊亦略相同有傳義有換卷有易號有卷子出外有謄錄滅裂而取解之試有一人而趁數州者有一人而納二三卷者今惟童子試有之解試之所無也然此之為弊也小其率天下而歸大弊者在主司去留止以初場餘束不觀出題強裂句讀離絕旨意春秋越年牽合在士子專讀時義一題之文必有坊刻稍換首尾強半雷同雷同之中有得有失不可程準至使天下盡出於空疏不學不知經史為何物是科舉為敗壞人才之具其轍一也錢曾曰制科以人為重如寶祐四年登科錄宋末稱為文天祥榜進士是也明太祖洪武四年十七年開科十八年會試循元舊例作經疑至二十一年始定三場之制三百年來小生熟爛時藝影掠論策刺取利祿自通籍以來罕聞仕優則學之大夫是又人以制科為重而非制科以人為重也邱濬嘗言士子有登名前列不知史冊名目朝代先後字書偏傍者假令倣唐宋射策決科詩賦取士之法一洗舊習重興儒雅豈非斯文之大幸歟
顧炎武曰大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舉人出身第一甲第一名從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而一品衙門提控正七品出身二品衙門都吏從七品出身一品二品衙門掾史典吏二品衙門令史正八品出身其與進士不甚相遠也後乃立格以限其所至而吏員之與科第高下天淵矣故國初之制謂之三塗並用薦舉一塗也進士監生一塗也吏員一塗也或以科與貢為二塗非也又曰明初三場之制雖有先後而無輕重乃士子之精力多專于一經略于考古主司閱卷復獲初場所中之卷而不深求其二場夫昔之所謂三場非下帷十年讀書千卷不能有此三場也今則務于捷得不過于四書一經之中擬題一二百道竊取他人之文記之入場之日抄謄一過便可僥倖中式而本經全文有不讀者矣率天下而為欲速成之童子學問由此而衰心術由此而壞宋嘉祐中知諫院歐陽修上言今之舉人以二千人為率請寬其日限先試以策而考之擇其文詞鄙惡者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者不知故實略而不對所問者誤引事跡者雖能成文而理識乖誕者雜犯舊格不考式者凡此七等之人先去之計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試以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試詩賦者不過千人矣于千人而選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勞昏考而精當則盡善矣縱使考之不精亦當不至大濫蓋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策論去之矣今縱不能復兩漢取士之法不得已而以言取人則修之論亦似可取蓋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節抄剽盜之人而七等在所先去則闇劣之徒無所僥倖而至者漸少科場亦自此而清也又曰科場之法欲其難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難則覬倖之人少少覬倖之人則少一營求患得之人而士類可以漸清抑士子之知其難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則少一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之人而士習可漸以正矣太祖初設科舉嚴斥吏胥又詔凡選舉毋錄吏卒之徒然嘗與群臣言初有憲官疾吏往候之憲官起扶杖而行因以杖授吏吏拱手卻立不受憲官悟其意他日見吏謝之吏曰某為屬吏非公家僮不敢避勞慮傷理體是則吏卒中未嘗無正直之人顧上所以陶鎔成就之者何如爾成祖嘗言刀筆之吏不可使任風紀然如況鍾之守蘇州黃子威之守松江並治行超卓為一時良二千石其他由掾吏顯者如滕懋德張度胡禎徐輝李友直李信徐晞李質郎本中萬祺俱累官至尚書王鍾劉本道柰亨陳寧汪河葉春王春劉敏王詔吳復俱累官至侍郎樂韶鳳累官至祭酒呂本累官至太常卿楊時習汪懋俱累官至大理卿黃政累官僉都御史余節累官御史中丞張苗累官通政使赫郁累官光祿卿平思累官陝西左參政蓋其時資格未行選用之途尚廣而不嚴考察連坐之罰
憲宗成化十九年大理寺評事申安言旌異之典朝廷所以激勸有司今撫按官于廉能者未必旌異旌異者未必廉能乞詔大臣議自今旌異必待三年考滿之後若所舉不公後以姦貪敗者連坐庶幾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至是吏科給事中王瑞等復言三載黜陟朝廷所以勵庶官之典也今天下諸司除士官外無慮九千餘處諸司官除陰陽醫僧道外無慮千萬餘員吏部于各官之能否在布按二司則據撫按揭帖在諸司則參布按等官揭帖上之詢訪雖出于公心下之奏報多任其私意或假公以市恩或乘機以償怨毀譽失真賢否失實其他姦端不一而足乞諭吏部榜示各官凡揭帖所報失實者連坐或有當黜而留者許本處撫按論奏有當黜而妄訴者亦坐之命俱如所言弘治三年王恕以考課之法廢格不行甚非政體請今後考滿官俱令給由赴部照例考覈及王瓊為吏部尚書乃言四方之遠一官赴京考滿往回勞費且誤公務許本處巡撫巡按開報考語令就任復職待朝覲定黜陟于是成法盡壞而政體日偷
李夢陽曰今之弊官不久任國初臺省不甚通如御史陞按察僉副或徑陞使使久則入為都副則左右副僉則左右僉如知府久則陞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為部侍郎尚書等如此則法吏敢持繩糾之權民吏無不更事之嫌今臺省既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蓋官非良久必敗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夤綠求速故私姦易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甚者一官至民不知名姓去矣猶過客也今又為小轉法如知府轉按察副使按察僉事轉參議等或年資未應轉又為更調法如此府調彼府此縣調彼縣此臬調彼臬此省調彼省甚者巡撫都御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邱濬曰今日選法文武並用文選主于吏部武選主于兵部兵部之選武臣其始也以功次而用其後也純用任子之法父死子繼無子兄及弟繼之有定格也若夫都指揮以至都督則以才能擢用焉又不專于資格矣文臣入仕之途非一端其大者有三進士也監生也吏員也吏員資格其崇者止于七品用之為佐貳幕職監當筦庫之職非有保薦者不得為州郡正員監生則出自學校之貢選及舉人試進士不第者其肄業太學也循資以出先歷事於府部諸司然後廁其名于選曹循資而考之以定其高下而授以職焉進士初仕亦循其甲第及其不次擢用往往越常調焉是又不專在於資格也然而用之既久不能無弊古人用人貴于人法兼用守一定之法而任通變之人使其因資歷之所宜隨才器之所能而量加任使非不用資格亦不純用資格不用資格所以待非常之材任要重之職釐煩劇之務用資格所以待才器之小者任資歷之淺者釐職務之冗雜者其立為法一定如此而又得公明之人以掌銓衡隨才任授因時制宜而調停消息之人以漸而用而出類之才則不以漸官以次而升而切要之職則不以次非有大功德大才能及國家猝有非常之變決不拔卒為將徒步而至卿相也若夫以百官考課之法屬之吏部內外官皆以三年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則有虞之制也其以御史考核即漢宣命御史考殿最也書以考語即唐人第其善最也稽其牌冊引以奏對即宋人之引對磨勘也王世貞曰三代而後稱治者獨漢然非其才之獨高也所以用才者簡易而無不盡當是時天子所寄以共事者內不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諸將軍外不過守令而已即舉守而言其獄訟軍興錢穀辟召賞罰靡不悉推而付之不以私人察也不以文法牽也第課其治而為之殿最以行吾典耳三公闕于九卿郡守取選焉而不為他曹以顓之也九卿為將軍矣太尉為丞相矣而不為分途以限制之也獄吏而通經也武弁而習吏也書生而閑武也故漢之才有過盡而無不盡之累國家于內為三公九卿大約延倣古昔而制于外為獨詳守之上有監司以領之矣而又有中丞以攝之御史以察之即不得自論鬼薪以上賦稅雖斗斛弗敢顓也其內軍府得以治兵事而不得與其權兵部得以與其權而不得治其事其大小之相制也若犬牙然其頫首而聽於法也若束縛然故雖擁連城將百萬之眾一赤衣吏以片紙詔而縶其項弗敢動也得意而今日為公卿掌握國家之命失意而明日為髡鉗短後之衣蹩蹩長安中而弗敢怨也可謂詳于弭亂而略于求治者也故巧如莽戾如卓雄如操不得而盡用其巧與戾與雄也聖如周召不得而盡用其聖也無他法為之束也今其制不可盡變獨其融酌之而稍為之裁節而巳論思贊輔之職則必遴夫作行之賢者而不必盡兩制之人新進之士備詞林者必使之補外以習吏州郡冗散之吏有異才者時召入以補其闕撫臣而監司守令非九載弗遷閒為之增秩賜金璽書以作其勞者秩滿而為之峻擢以大報其賢者貪墨苛暴誅其甚者而斥其次者至于進取之途毋顓科甲而廣其選毋限文武而通其用使詩書與案牘弓矢比而無低昂焉而後人人自奮勉于事功天下之才庶得以盡其所用也歸有光試吏工部時其長令有光作三途並用議議曰所謂三途者進士也科貢也吏員也國初用人有徵聘有經明行修有人材有賢良方正有才識兼人有楷書有童子諸科其後率多罷廢承平以來專用進士科貢吏員是三者初未嘗廢而邇者欲新天下之吏治于科貢吏員之中稍加不次之擢故有三途並用之說其實前此未嘗不並用也愚以為朝廷欲收用人之實效于科貢吏員所宜加之意者當先清其源蓋清其源而後末流可治也進士與科貢皆出學校皆用試經義論策試進士不中入國子為舉人監生試舉人不中循年資而貢之入國子為歲貢監生非若漢世賢良孝廉對策與博士子弟判然為二也然進士升于禮部為高選舉人之下第與歲貢國家亦不輕以待之故使之學於太學以觀其成苟成矣雖任以進士之官可也今成均教養之法不具獨令其資歷待選而已非復如古之舍法此其科貢之源不清也吏員之在古本與士大夫無別異迨後流品既分遂為異物士人不復肯詘辱于此故本朝資格吏員崇者止于七品多用為掾幕監當筦庫之職非保薦不得為州郡則吏道本不可與儒者並然其始皆自藩憲衛府州縣所署置猶有前代辟舉之遺法而今則自始為吏先責其輸納自提控以下至于吏典但以所輸之貲第其出身之差等此吏員之源未清也夫欲使舉貢之得人在于修太學之法而科貢可用矣欲使掾幕監當筦庫之得人在于遵辟舉之舊而掾幕監當筦庫可用矣然吏者止可以循資如祖宗之制非得與科貢並也愚于科貢猶有說焉會試有甲榜乙榜蓋乙榜即亦舉人之中式者特限於欽定之制額故次之乙榜授以教職實與進士無異今特以敗卷置乙榜而與乞恩者槩與教職則教官之選輕矣歲貢本以州縣之俊如往年所謂選貢者今不本洪武舊制而專累日月則歲貢無少俊者可施以成均之教矣愚又怪夫今之未有以清其源而壅其源者又不止也自納粟買馬穵運納級之例日開吏道雜而多端官方所以日繆也而科貢吏員皆由此而妨閼矣故鐌振飭吏治莫若清其源而無壅之凡此皆于格例之中修其廢壞耳於此二者其源既清於格例已復其常而於其閒簡其卓異加不次之擢蓋天下奇俊之士少而中庸之士多王者之道先為其法以就天下中庸之士而精神運用獨可于奇俊之士加於其法之外而不為法之所限此其所以能鼓舞一世之人材也或曰予謂吏道不得與儒並先朝如尚書徐晞知府況鍾皆至顯用者何也曰此又不可以吏之途論也蓋先朝用人時取之常格之外宋濂一代文章之宗楊士奇三朝輔相之首皆以布衣特起乃遂掌帝制典機密豈謭謭于循途者蓋自古中世猶未嘗不事旁招俊乂博采聲望側席幽人思遲多士今百餘年寥寥未見也而專以資格進敘今亦頗苦其膠束伏隘而未能曠然也是以思為三途並用之說愚以為非大破因循之論考國家之故事追三代兩漢之高蹤以振作鼓舞一世之人材恐不足以剗累世之宿弊而收用人之實效也
神宗萬歷十一年副都御史邱橓陳吏治積弊八事曰京官考滿河南道例書稱職外吏給由撫按官槩與保留以朝廷甄別之典為人臣市交之資此考績之弊一也御史巡方未離國門而密屬之姓名已盈私牘甫臨所部而請事之竿牘又滿行臺以豸冠持斧之威束手俯眉聽人頤指此請托之弊二也撫按定監司考語必托之有司有司不顧是非侈加善考監司德且畏之彼此結納上下之分蕩然其考守令也亦如是此訪察之弊三也貪墨成風生民塗炭而所劾罷者大都單寒輭弱之流苟百足之蟲傅翼之虎即贓穢狼籍還登薦剡嚴小吏而寬大吏詳去任而略見任此舉劾之弊四也懲貪之法在提問乃徒有其名或陰縱之使去或累逮而不行或批駁以相延或朦朧以幸免即或終竟其事亦必博長厚之名而以盡法自嫌苞苴或累萬金贓止坐之銖黍草菅或數十命罰不傷其毫釐此提問之弊五也薦舉糾劾所以勸儆有司也今薦則先進士而舉監非有憑藉者不與劾則先舉監而進士縱有訾議者罕及習接差委專計出身之途於是同一官也不敢接席而坐比肩而行助成驕縱之風大喪賢豪之氣此資格之弊六也州縣佐貳雖卑亦臨民之官必待以禮然後可責以法今也役使譴訶無殊輿隸獨任其污黷害民不屑禁治禮與法兩失之矣學校之職賢才所關今不問職業而一聽其所為及至考課則曰此寒官也槩與上考若輩知上官不我重也則因而自棄知上官必我憐也又從而日偷此處佐貳教授之弊七也科場取士故有門生座主之稱若巡按舉劾其職也乃劾者不任其怨舉者獨冒其恩尊之為舉主而以門生自居篚筐問遺終身不廢假明揚之典開賄賂之門此饋遺之弊八也有詔稱善敕撫按痛懲夙弊不如詔者罪之吳安國曰陸子元嘗言今吏部之職擬古宰相而其黜陟之柄有宰相所不及者如前代人主有所簡拔或不關中書祖宗時用人亦往往出親擢今凡不由吏部擬上而特旨遷除者謂之傳奉官必不久而罷人亦恥為之又如有過降黜雖奉特旨他日尚可復起獨由吏部考察者永不錄用其體勢之重古未有也愚以為考察之法未必人人水鏡安知無徇己而私徇人而謬者且單詞類於匿名中傷慘於告密遂使一時萋菲終身禁錮以朝廷黜幽之典為纔人修怨之資立法之弊孰甚於此時選人請托權貴吏部尚書孫丕揚創為掣籤之法以杜其弊一時稱公而識者往往非之孫承澤曰丕揚大選掣籤之法于慎行嘗議其非體謂古人見除吏條格卻而不視以為一吏足矣柰何衡鑑之地自處於一吏之職而無所秉成也哉至於人材長短各有所宜員格高下各有所便地方繁簡各有所合道里遠近各有所準而以探丸之智為挈缾之守是掩鏡可以索照而持衡可以懸決也熹宗初趙南星掌吏部疏言掣籤之法自古未有自萬歷年閒始用之以示公其初即不能行遂有造籤之弊討缺者無不如意御史翟學程之疏至以為可笑良亦無怪其然荀卿曰探籌取鉤所以為公此假設以見行法之在人耳而不意天下之果有此事也似宜變之以復祖宗之舊遂停抽籤之法至天啟末復行終明世不復更人因譏銓部為籤部云明制銓政最嚴如戶部官不許蘇松浙江人為之以其地多賦稅恐飛詭為姦也然弊孔蠹竇皆由吏胥堂司官遷轉不常何姦之有又上自閣部下至驛遞倉巡大抵以虛文相酬應京師猶可外吏則愈甚焉官之政事一切付之胥曹而胥曹之所奉者不過巳往之舊牘歷年之成規上之人既以是責下下之人得不以故事虛文應之一有不應則上之胥曹又乘隙而繩以法矣故吏治卒以不振萬歷閒選六科紿事中多未愜人望編修張元楨言當以器識遠大學問該博文章優贍者充之不必拘體貌長大議者以不拘體貌一言有礙遂不果行陸容曰六科繫近侍官兼主奏對必選體貌端厚語言的確者以壯觀班行表儀朝宁但在前居此地者體貌非不端厚而其器識學問文章往往過人蓋出自精選號為得人如姚夔葉盛尹旻張寧輩是已以後則專以體貌為主而其所重者反不之計所謂出題考選亦不過借此以掩人耳目虛應故事耳使為吏部者以公天下為心不陰厚鄉里遇缺選其體貌豐偉音吐正當者五倍其數試其奏議彈文數篇每五六人中其優者一人奏上如此而不得人吾未之信也至貲選之法孝宗弘治時吏部尚書王恕言永樂宣德正統閒天下亦有災傷各邊亦有軍餉當時無捐粟例糧不聞不足軍民不聞困弊比年來一遇災歉輒行捐例則人既以財進身欲其砥厲廉隅為循吏豈可得也帝即命止之王圻嘗考論之曰貲算入官昉於西漢謂任富可不貪也厥後邊費不足輸選成俗雖張釋之黃霸卜式司馬相如咸由是出不以為諱然終西漢之世得人四五而巳唐宋以來亦閒行之大抵由軍興頓匱非獲已也我朝宣德以前科貢之途入太學者猶須精擇戒其庸濫景泰時始以邊境多虞開生員納粟納馬入監之例然是時多不過八九百人已而吏部尚書王直禮部郎中張綸咸以為言禮部侍郎姚夔議覆遂尼不行成化初復開納糧納草納馬之例未久而止二十年山陝大饑民相食大臣以救荒無策不得已又令納粟入監限年餘即止時入監者已至六七千人於是令入監者過兩月則放依親有願自備薪米寄監讀書者聽便尋又令納粟監生年二十四以下願坐監者自備薪米寄監讀書扣年二十五歲以上方準食糧收撥二十二年令納銀米監生到監兩月收回原籍收充增廣生員年二十以下者八年二十以上者五年滿日咨取入監復班序撥正德以後或以振濟或以防禦或以傳奉開上粟入監之例於是納銀之途益廣矣世宗入繼大統詔嚴止之嘉靖四年又復暫開然須提學官考其能通文義者兩京十三省限不過五千人時各王府典膳引禮等官青衣社學生亦皆得援例入監近年太僕缺馬戶部缺邊費乃開例益濫遂至市井恒人皆得借俊秀名目輸粟入監注選銓部者至數萬人歷考先朝雖不獲已而行此例然必各提學官試其文理通者而後許之又各地方俱限以名數又年二十五以下者雖寄監不得食糧收撥近時此例俱未申明其閒英俊由此而擢名科第表樹勳猷夫豈無人然千百而十一耳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二
《續通典》 職官典凡二十二卷(023~033)/一百五十卷 (清)高宗 敕撰
◇職官典凡二十二卷◇
卷二十三 職官一
卷二十四 職官二
卷二十五 職官三
卷二十六 職官四
卷二十七 職官五
卷二十八 職官六
卷二十九 職官七
卷三十 職官八
卷三十一 職官九
卷三十二 職官十
卷三十三 職官十一
卷三十四 職官十二
卷三十五 職官十三
卷三十六 職官十四
卷三十七 職官十五
卷三十八 職官十六
卷三十九 職官十七
卷四十 職官十八
卷四十一 職官十九
卷四十二 職官二十
卷四十三 職官二十一
卷四十四 職官二十二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一
(臣)等謹按杜佑作職官典上溯黃農下迄唐代歷朝官制之沿革件繫條分分二十二卷首敘官制要略曰三公曰三省尚書曰御史共六卷曰諸卿曰武官曰東宮官曰王侯封爵曰州郡曰文武散官曰祿秩曰秩品共十六卷自長貳以至隸屬階品命數以次詳載竊以唐之職官杜典略備自天寶以後無大改革所有增置不過十數條而己至五代官制紊雜廢置不常歐陽修作史序云亂世分離文字殘闕故無職官志今考其帝紀列傳并參以會要及冊府元龜等書敘及官職者宰輔諸卿而外無可紀述宋初官無定員員無專職三省二十六曹四司類有他官主判迄於元豐肇新官制罷去空名咸遵職守銜名員額類承唐制而加以詳備建炎中率多省併然或廢或復猶不盡更初制也遼初建國事簡職專神冊六年詔正班爵因習聞河北藩鎮受唐官名故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樞密使之名施於部族其伊勒希巴多囉倫穆騰特哩袞林牙裕悅之類則從其初號也既得燕代十六州乃用唐制立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名曰南面官以治漢人金自景祖始建官屬其官皆踵遼之舊類多國語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始頒官制及改易官格除拜內外官始以勳封食邑入銜而後其制定自省而下為院為臺為府為司為寺為監為局為署為所各統所屬以修其職事員簡而不濫職定而不移終金之世未嘗稍改元自世祖即位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總政務者中書省秉兵柄者樞密院司黜陟者御史臺在內者有寺監衛府在外者有行省行臺宣慰廉訪諸司及路府州縣官而一代之制始備若其因事而置事己則罷與夫異教雜流世襲之屬名類實繁雖正史亦略而不載至正兵興增設之官不循舊制平章有添設之號樞密有行院之稱紀律紊而官益濫矣明制沿漢唐之舊而加損益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於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之事侍郎貳之糾劾責之都察院章奏達之通政司平反參之大理寺亦漢九卿之遺意也始置大學士特備顧問鮮所參決洪熙宣德中加至公孤遂為宰相位次冠六卿矣其餘司寺監苑咸設專官以率其屬外官則以總督巡撫總領其綱紀而巡按糾察之立法之初庶績咸理至於建都北平而南省猶設官屬朝廷猥以是為儲才臣子遂因之而養望終明之世不廢亦一代之制也是書一遵杜佑體例取其有關沿革及制度之大者分門纂輯其政蹟可紀及立言行事足備考核者間為詮註以存掌故自唐肅宗至德以後官制有所更定者則標舉而類敘之無所更改則仍依杜佑舊文纂集遼金元明四朝其職掌同而銜名稍異仍依其職司所繫按類遞詳間有增補一二者亦依次附敘並著於篇至於宦官削去秩品仍纂錄內侍省官職於治亂得失之由尤資考鏡恭奉聖諭特於本篇下敬詳焉
第一歷代官制要略
第二 三公總敘【四輔二大附】 太師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第三宰相【并官屬】
門下省 侍中【侍郎 拾事中 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 起居 補闕 拾遺 典儀 城門郎 符寶郎 宏文館校書】
中書省 中書令【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賢學士 史官 王書】
第四尚書上
尚書省【并總論尚書】 錄尚書 尚書令 僕射【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員外郎附】 歷代尚書 歷代郎官 歷代都事主事令史 行臺省
樞密使【知院事 同知院事 樞密副使 簽書院事 同簽書院事 都承旨 副都承旨 檢詳官 計議官 編修官 客省使 斷事官】
第五尚書下
吏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司封郎中 員外郎 司勳郎中 員外郎 考功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戶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度支郎中 員外郎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倉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禮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祠部郎中 員外郎 膳部郎中 員外郎 主客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兵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職方郎中 員外郎 駕部郎中 員外郎 庫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刑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比部郎中 員外郎 司門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工部尚書【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屯田郎中 員外郎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水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第六御史臺【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監察侍御史 主簿 典事檢法經歷都事附】
第七諸卿上
總論諸卿【少卿附】
太常卿【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禮郎 協律郎 兩京郊社署 太樂署 鼓吹署 太醫院 太卜署 廩犧署 汾祠署 太公廟署】
光祿卿【丞 主簿 大官署 珍羞署 良醞署 掌鹽署】
衛尉卿【丞 主簿 武庫署 武器署 守宮署 公車司馬令 左右都候】
宗正卿【丞 主簿 崇元署 諸陵署 太廟署】
太僕卿【丞 主簿 乘黃署 典廄署 典牧署 車府署 諸牧署】
大理卿【正 丞 主簿 獄丞 司直 評事 監】
第八諸卿中
鴻臚卿【丞 主簿 典客署 司儀署】
司農卿【丞 主簿 上林署 太倉署 鉤盾署 導官署 苑總監 諸倉監 司竹監 溫泉湯監 諸屯監 搜粟都尉等官 典農中郎將等官】
太府卿【丞 主簿 諸市署 平準署 左右藏署 常平署】
祕書監【丞 祕書郎 校書郎 正字 著作郎 佐郎 校書正字附 太史局令丞】
殿中監【丞 尚食局 尚藥局 尚衣局 尚舍局 尚乘局 尚輦局 奉御 直長】
第九諸卿下
內侍省【內侍 內常侍 內給事 內謁者監 內寺伯 掖庭局 尚闈局 奚官局 內僕局 內府局
少府監【少監 丞 主簿 中尚左尚右尚織染 掌冶等署 暴室等丞】
將作監【丞 主簿 左校署 右校署 甄官署 中校署 東園主章令】
國子監【祭酒 司業 丞 主簿 國子博士 助教 太學 廣文 四門 律學 書學 算學等博士】
軍器監【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都水使者【丞 主簿 舟檝署 河渠署】
第十武官上
將軍總敘 左右衛【并親衛】 左右驍衛 左右武衛 左右威衛 左右領軍衛 左右金吾衛 左右監門衛 左右千牛衛 左右羽林衛 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等軍附】
第十一武官下
大將軍【并官屬】 車騎將軍 衛將軍 前後左右將軍 四征將軍 四鎮將軍 四安將軍 四平將軍 雜號將軍 監軍【軍師祭酒 理曹掾屬附】
三署郎官敘 中郎將【五官中郎將 左右中郎將】 虎賁中 郎將 四中郎將【東西南北】 雜中郎將 折衝府【果毅別將等附】
三都尉【奉車 駙馬 騎 奉朝請附】
第十二東宮官
太子六傅【三太三少】 太子賓客 太子詹事【丞 主簿 司直】 太子庶子【中允 司儀郎 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諭德 贊善 崇文館學士 洗馬 文學 校書 正字 典膳 藥藏 內直 典設 宮門等郎】 太子家令【丞 主簿 食官署 典倉署 司藏署】 太子率更令【丞 主簿】 太子僕【丞 主簿 廄牧署】 左右衛率府【副率以下官屬】 左右司禦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監門率府 左右內率府 太子旅賁中郎將 太孫官屬附
第十三王侯總敘 歷代王侯封爵【公主并官屬附】
第十四州郡上
司隸校尉 州牧刺史 總論州佐【別駕 治中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 典郡書佐 祭酒從事 中正】
都督【總管節度團練都統等使附】
都護
第十五州郡下
京兆【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總論郡佐【郡丞 別駕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學博士 醫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椽 督郵 郡尉】
縣令 總論縣佐【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鄉官 鎮戍關市官
致仕官
第十六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光祿大夫以下
武散官 驃騎將軍 輔國將軍 鎮軍將軍以下 諸校尉附
勳官
內官【命婦附】
第十七祿秩【幹力 白直 仗身 庶僕 親事 帳內 執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並附】 致仕官祿 職田公廨田
第十八秩品一【并命數】
第十九秩品二【并命數】
第二十秩品三【并命數】
第二十一秩品四【并命數】
第二十二秩品五
歷代官制要略【官數 官品 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歷代官制要略
○歷代官制要略
官數
官品
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官數
宋
遼
金
元
明
·宋
宋二萬四千員
·遼
遼官數無考 【按遼史百官志所紀官屬如北南院官名約一百一十有奇北面官官名約一千五百有奇南面官官名約八百有奇第紀銜名不載員額至所載六部職名總目祇書某人曾任某職以實之蓋修遼史時己難盡考矣】
·金
金一萬九千七百員 【章宗泰和七年在位者四萬七千餘員較大定時三倍】
·元
元一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員
·明
明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員 【內官一千九百七十四員外官二萬二千七百九員】
△官品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自一品至九品又置勳官九品 【己詳通典】 其勳品自正四品起各分上下 【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從四品上曰大中大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郎正六品下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義郎正八品上曰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郎從八品下曰承務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仕郎】
·宋
宋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銓法分流內流外 【流內所銓視其出身其流外出官之法共三十七條】 文階三十有七 【元豐時止二十四階政和時始定三十七階】 武階五十有二封爵十二勳十二
·遼
遼官品無考 【按遼史百官志北面官率用本部族人至有以太子親王用事者南面官兼使漢人為之銜名采用唐制北南面皆有長貳以率其屬但品秩之崇卑資格之陞轉失傳久矣】
·金
金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文階四十有二武職一二品皆用文資正三品以下階與文資同勳十二
·元
元自一品以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文階四十有二 【外司天散官各有十四階內侍散官各有十四階太醫散官各有十五階教坊散官各有十五階】 武階三十有四勳十等
·明
明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不及九品曰未入流文階四十有二 【歷以考為差】 武階三十文勳十等武勳十二等
△設官沿革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集賢院大學士 通元院 【即武德時太史局肅宗乾元元年改通元院置主簿等官】 行營都元帥 行營都都統
·五代
梁崇政院 【唐為樞密院梁改崇政院後又為樞密院】
·宋
宋樞密使 【樞密之名始於唐代宗任宦者置內樞密使掌機密文書如漢中書謁者令是也若內中處分則令內樞密使宣付中書門下施行其權任己侔宰相矣五代置樞密使宋亦因之】 三司使 【職在總國計應貢賦秦為治粟內史漢改為大農令魏為司農梁為卿後魏加大】 觀察使 【唐置宋因之】 承宣使 防禦使 【唐置宋因之】 團練使 【唐置宋因之】 宣徽院 【遼金元因之】 大學士 參知政事 【職掌體制降宰相一等具宰相篇】 左右諭德 【輔導儲闈者天聖熙寧建儲時置遼明因之】 都副承旨 【五代時有承旨副承旨以諸衛將軍充太宗太平興國中以楊守一充都承旨都承旨自守一始也】 檢詳 【檢詳之職古無之神宗熙寧四年詔以編修經武要略官四人王存陳伺陳奉世蘇液檢詳樞密院諸房文字禮遇視中書檢正官】 編修官 【編修官古無之仁宗慶歷四年史館王洙承旨單士寧編修例冊編修之名自此始】 崇政殿說書 【古無此官仁宗景祐元年命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並為崇政殿說書日輪二員祇候】 開封府牧尹 【為畿甸民牧漢為京兆尹唐亦為京兆尹】 制置使 經略安撫使 走馬承受 【古無是官職在有邊警則馳驛上聞】 撫諭使 【高宗建炎時以金兵退後人情未安以路文迪等為撫諭使後諸路皆置】 都副鈐轄 【宋初以朝官及諸司使以上充或一州或一路或兩路三路亦有無都字者仁宗嘉祐中詔內臣為鈐轄都監逐路止置一員初不常置成都大府帥臣第帶兵馬鈐轄兩武臣之為鈐轄者與均禮】 兵馬都監 【宋兵馬都監有路分掌本路禁旅屯戍邊防訓練之政令以肅清所部建炎三年以要郡守臣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一員充副都監紹興三年罷守臣兼兵職而副都監如故州都監則以大小使充掌本城屯駐兵甲訓練差使之事在城巡檢資淺者為監押或雜用文臣其後止用武臣】 路分都監 客省引進使副使 宣撫使 【英宗治平時以樞密院簽事郭逵宣撫陝西後韓絳即以宣撫使拜相仍領使事建炎時以宰相出為宣撫或加處置二字入銜紹興後或以武臣充之】
·遼
遼大裕悅 北南樞密院 北南大王院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門下省 【遼南面設門下省金初亦設海陵正隆時廢元不設】 符寶郎 【遼南面符寶司屬門下省其官有符寶郎金設符寶郎四員掌御寶及金銀等牌屬殿前都點檢司元世祖至元初立符寶局後改典瑞監明為尚寶司】 大特哩袞 【治皇族之政教宋為宗正寺卿元為太宗正明為宗人令】 伊勒希巴 【以治刑獄宋為刑部金元明亦為刑部】 多囉倫穆騰 【宋為禮部金元明亦為禮部】 大林牙院 【遼北面有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南面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金元明俱止有翰林院】 大詳袞 【遼有大詳袞與大將軍並官曰大詳袞曰都監曰將軍曰小將軍曰軍校曰隊師】 護軍司徒 衛軍司徒 【皆大詳袞所屬】 御帳官 著帳官 太橫帳詳袞司 【掌九帳皇族之事有詳袞太師太保司空郎君知事等官】 便宜從事 都副部署 【掌行在行宮之政令有都部署副部署判官等官】 審計院 【掌錢穀出入之政】 轉運司 【遼設金元因之】
·金
金鎮撫彈壓官 【宣宗貞祐元年九月設京城鎮撫彈壓官置招賢所】 益政院 【哀宗正大元年詔設益政院於內廷置說書官二人】 機察官 【哀宗天興二年設蔡州四隅機察官】 審官院 【有知院同知審官院事等官掌奏駮除授失當事如御史臺明為六科給事中】 衛尉司 【有中衛尉等官掌宮中諸務及扈從儀仗】 行中書省 【貞祐二年置行省於陝西元從之制行中書省凡十秩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裏】 惠民司 四方館使 警巡院使 【平理嶽訟警察別部設於詩京者】 中都都麴司使副使 【榷酒醋稅宋為監稅】 提舉譏察使 文思署 【隸於少府監官】 綾錦院 【置於真定平陽太原河間懷州掌織造織染等事皆屬於工部】 明安 穆昆 諸乣詳袞 【守戍邊堡】
·元
元中政院 【供奉中官之事】 都護 【順帝至正時置鎮北庭都護府於畏吾境以托克托穆爾等領其事秩從二品遼金皆無此官明亦不設惟世宗幸承天以郭勳為都護大將軍】 提刑按察使 【元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東山西道曰山北東西道曰河東陝西道曰河北河南道明因之】 經略使 【遼金不設至正時命經略使問民疾苦明不專設有兵事則暫敕行事】 行樞密院 【唐制內樞密五代及宋皆置樞密世祖中統時置行樞密院掌征伐事還則罷】 行院 【中統時置行院為一方一事而設事己則罷】 左右翼屯田萬戶府 【經理斡端別十八里迥環漢軍及新附之軍】 行御史臺 【至元中設於各道品秩同內臺】 制國用使 【至元時立掌國用經制悉統千戶隸兵工二部】 都總制庸田司使 【至正時置總理軍民屯田事以重臣為之】 水軍元帥府 【至正時置】 藝文監 【文宗天歷時置專以國語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宜校讎者俾兼治之】 侍正府 【有侍正同知僉府等官掌內廷近侍之事】 儲政院 【天歷二年改詹事院為儲政院】 左右都威衛使司 【以侍衛親軍為之設以護衛宮禁】 內宰司 【有內宰司丞等官掌內府飲膳之事】 內史府 【至元時置有內史中尉司馬諮議等官為王府掾屬】 長信寺 【古無此官成宗大德時置長信寺領大鄂爾多齊哩克昆諸事】 長秋寺 【仁宗皇慶時置掌武宗五鄂爾多戶口錢糧營繕諸事】 承徽寺 【英宗至治時立掌達爾瑪實哩皇后位下錢糧營繕等事】 長寧寺 【至治時立掌蘇喀巴拉皇后位下戶口錢糧營繕等事】 寧徽寺 【天歷時置隸班布爾實皇后位下】 長慶寺 【泰定時立掌成宗鄂爾多及常歲管辦禾失房子行幸集賽台人等衣糧之事】 武備寺 【至元時置掌置治戎器兼典受給】 尚乘寺 【至元時置掌御馬及群牧事】 利用監 【至元時置掌出納皮貨衣物之事】 章佩監 【武宗至大時置掌御用帶服】 經正監 【掌營盤納缽及標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 尚供總管府 【掌守護行宮及遊獵供辦之事】 雲需總管府 【掌守護行宮及行營供辦之事】 徽政院 【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太子裕宗薧以詹事院錢糧選法工役悉歸太后位下改為徽政院以掌之順帝元統時依太皇后故事復為皇太后置設立官屬三百六十有六人】 都總裁 【至正三年詔修宋遼金三史以右丞相托克托為都總裁平章特穆爾達實右丞賀惟一中丞張起嚴翰林學士歐陽元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 大禧宗禋院 【掌禋享之禮】 大撫軍院 【至元二十七年皇太子總天下軍馬置大撫軍院】 大都督分府 【至正十八年立】
·明
明內閣大學士 【太祖洪武時革去中書省倣宋制置殿閣學士以翰林等官參預機務成祖永樂時始名內閣班在六部之上】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左右副都御史 左右僉都御史 總督 提督倉場 督餉侍郎督理錢法侍郎 【皆隸戶部】 總督京營戎政 【世宗嘉靖時置】 巡撫 操江 巡按 巡江 巡視京營 提學 巡倉 巡庫 巡視光祿 巡青 恤軍 監課 清軍 刷卷 巡鹽 巡河 巡關 巡茶 印馬 屯田 捕盜 【皆御史差】 協理京營戎政 【嘉靖時命兵部尚書劉天和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 翰林院庶吉士 【洪武時置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無定員】 五經博士 【皆以先聖先賢後裔為之】 行人司司正司副 錦衣衛指揮使 【洪武時置職掌緝捕刑獄之事及鹵簿儀仗扈從宿衛等職】 鎮撫司 【永樂時置治詔獄】 府尹 府丞 【應天順天兩府】 少詹事 苑馬寺正卿 少卿 行太僕寺正卿 少卿 布政司 【明置承宣布政使司初為行中書省或分中書省六部尚書往往出為參知政事參政入為尚書】 左右參政 左右參議 按察司副使 僉事 鹽運同知 五軍都督府 留守司 宣慰司 宣撫司 安撫司 掛印將軍 總兵 副總兵 參將 遊擊 守備 備倭 把總
△封爵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王 【正一品】 嗣王郡王國公 【從一品】 開國郡公 【正二品】 開國縣公 【從二品】 開國縣侯 【從三品】 開國縣伯 【正四品】 開國縣子 【正五品】 開國縣男 【從五品凡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按通典封爵內載唐國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郡公縣公開國縣侯伯子凡九等今考史所載略異或係天寶後更定而史不傳其年月因並詳之】
·五代
五代多沿唐制其時封王及郡王國公者為多 【梁李仁福封朔方王葛從周封陳留郡王高萬興封渤海郡王溤行襲封長樂郡王後唐封張仕義為齊王晉桑維翰封魏國公周高行周封齊王】
·宋
宋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十二等 【兄弟封國為親王親王嫡子為嗣王宗室近親封郡王或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
·遼
遼封爵無考 【按百官志載遼制屬國屬部官大者擬王封小者準部使而爵之差等不載焉及考皇子表雅斯哈封太平王迪里封冀王隆祐封鄭王撻魯封燕國王布古台封柳城郡王侯古封混同郡王考諸臣列傳韓延徽封魯國公韓德樞封趙國公趙延壽封魏王室昉封鄭國公蕭相封蘭陵郡王耶律實魯封韓王都嚕封漆水郡王耶律休格封宋國公薩巴封武寧郡王蕭阿嚕封蘭陵縣公獨侯伯子男鮮見豈是時王公以下即無封爵抑史之失傳與】
·金
金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 【舊曰縣伯承安二年改】 縣子縣男凡八等食邑王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
·元
元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凡八等 【內郡侯有正二品從三品之分郡伯有正四品從四品之分】 惟郡王國公時有除拜餘則止於封贈用之
·明
明公侯伯凡三等 【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曰開國輔運推誠曰奉天靖難推誠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歲祿以功為差己封而又有功則進爵增祿 【按明史職官志封爵祇有公侯伯三等較前代封爵獨少惟駙馬都尉位在伯上考列傳載徐達封中山王常遇春封開平王李文忠封岐陽王鄧愈封寧河王湯和封東甌王沐英封黔寧王皆卒後追封者諸王世表凡宗支嫡派分藩於外者皆王號考功臣世表又有盱眙縣子王清羅山縣子王鳳顯定遠縣子姜潤梁縣子石明等十二人當塗縣男王愷丹陽縣男孫炎合肥縣男徐明五河縣男王理等十人皆從征死事者此係明初追贈所封故洪武後即不槩見自建文至崇禎凡功臣外戚以及恩倖所得封者惟金忠以外藩歸附封忠勇王而其外皆公侯伯焉故史所載封爵止此三等】
△三公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親王拜三公者不親事祭祀闕則攝 【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己詳杜佑通典】 三師自代宗廣德以後始以授宰相勳臣及藩鎮 【唐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
·五代
五代時不常置
·宋
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遼
遼以裕悅為三公復置南面官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按遼史百官志載裕悅坐而論議以象公師其敘大裕悅府則云無職掌位在百僚之上遼之尊官猶南面之有三公又載南面朝官三師府有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府有太尉司徒司空是裕悅為國制之崇秩而三師三公則既得燕代十六州以後采用唐制而設者也】
·金
金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元
元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明
明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
△宰相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肅宗至德以後宰相率領他職 【如用兵時則加節度使銜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急財用則為鹽鐵轉運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於國史太清宮之類史所稱品類頗多】 梁以門下侍郎及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五代
後唐晉漢並因其舊後唐復有行臺左丞相右丞相周以中書令及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宋
宋以三公及同平章事為宰相左右僕射亦為宰相後又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有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不預政事非宰相也
·遼
遼有北宰相府左右宰相南宰相府左右宰相南面官有東京中京南京左右宰相左右平章政事
·金
金以尚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
·元
元以中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
·明
明初有左右相國 【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屬中書省以掌庶政後革中書省置殿閣大學士列六部之上遂為相職
△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自唐至宋遼金元明皆無
△祿秩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自天寶十四載兵興後權臣增領諸使月給厚俸比開元制祿數倍 【制祿法己詳杜佑通典】 至德初以用物不足內外官不給料錢郡府縣官給半祿
·五代
五代時官制不常文臣多兼武職或權領諸使祿亦無定制
·宋
宋自仁宗嘉祐時始著祿令宰相而下至嶽瀆廟主簿凡四十一等熙寧己前無所損益元豐一新官制職事官職錢以寄祿官高下分行守試三等大率官以祿令為準而在京官司供給之數皆併為職錢如大夫為郎官既請大夫奉復給郎官職錢視嘉祐時賦祿為優至徽宗崇寧間蔡京秉政吳居厚張康國輩於奉錢職錢外復增供給食料等錢如京僕射奉外又請司空奏其餘傔從錢米並支本色餘執政皆然視元豐時增倍矣南渡之初兵興費絀宰執祿奉權損半支給其後內外官有添支料錢職事官有職食廚食錢職纂修者有折食錢在京釐務官有添支錢添支米選人使臣職田不及者有茶湯錢其餘祿粟傔人悉還疇昔有宋制祿之法先後凡三變其奉數職田詳見後祿秩篇中
·遼
遼聖宗統和四十六年四月詔罷民輸官奏給自內帑
·金
金百官奉給正一品錢粟自三百貫石至三百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五十稱石至三十五稱石有差 【春秋衣羅綾絹疋緜兩及職田詳後祿秩篇下倣此】 從一品錢粟二百貫石至一百八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三十稱石至二十五稱石有差正二品錢粟一百五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二稱石從二品錢粟一百四十貫石至一百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二十稱石至十八稱石有差正三品錢粟一百貫石至七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六稱石至十二稱石有差從三品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四稱石至十稱石有差正四品錢粟五十貫石至四十五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二稱石至八稱石有差從四品錢粟四十八貫石至四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稱石至七稱石有差 【明安無麴米麥】 正五品錢粟三十五貫石至三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八稱石至六稱石有差從五品錢粟三十貫石至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六稱石至四稱石有差 【穆昆無麴米麥】 正六品錢粟二十五貫石至二十貫石有差或麥五石或麴米麥各三稱石從六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五石正七品錢粟二十二貫石至一十八貫石有差或麥四石或麴米麥各二稱石從七品錢粟一十八貫石至一十五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二稱石一稱石有差正八品錢粟一十五貫石至一十貫石有差或麥三石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或無從八品錢粟一十三貫石或麥三石二石有差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正九品錢粟或同從八品或一十二貫石至一十貫石有差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或麥二石至一石有差從九品錢粟一十二貫石至七貫石有差麥二石一石有差
·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定百官奉例各品又分差等從一品有六定五定之差正二品有四定二十五兩四定一十五兩之差從二品分三等四定及三定三十五兩三定二十五兩正三品分三等三定二十五兩三定一十五兩及三定從三品分三等三定及二定三十五兩二定二十五兩正四品分三等二定二十五兩二定一十五兩及二定從四品分三等二定及一定四十五兩一定四十兩正五品己下皆二等正五品一定四十兩一定三十兩從五品一定三十兩一定二十兩正六品一定二十兩一定一十五兩從六品一定一十五兩一定一十兩正七品一定一十兩一定五兩從七品一定五兩及一定正八品一定及四十五兩從八品四十五兩及四十兩正九品四十兩及三十五兩從九品三十五兩其米數略備後祿秩篇中
·明
明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四 職官二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官制要略篇宰相己後祿秩己前有三老五更一條而於此卷三公總敘條前復專設三老五更之目卷中所載事蹟略同大約前敘其人後明其禮今考自唐以後此禮不行無可綴輯故於前卷仍存其自而此從刪省衍複也
三公總敘四輔二大附
太師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三公總敘【四輔二大附】
唐肅宗至德後三師不常置多為藩鎮勳臣宰相優禮之官三公亦不常置五代三公三師不常置多以畀藩鎮及贈官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遼以大裕悅為三公惟有大功德者始得除授焉其制南面官置三師府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三公府有太尉司徒司空金三師有太師太傅太保師範一人儀刑四海三公有太尉司徒司空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元三公有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特賜銀印以道燮陰陽經邦國示尊崇也太宗即位始建三公至世祖之世其職常闕僅置太保一員至成宗武宗時三公並建無虛位明三公有太師太傅太保三孤有少師少傅少保掌佐天子經邦宏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建文永樂間罷公孤官仁宗復設宣宗宣德三年敕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吏部尚書蹇義少傅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戶部尚書夏原吉各輟所領侍左右咨訪政事公孤之官幾於專授自此以後公孤但存虛銜為勳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而文臣無生授者惟洪武九年四月增置四輔官告太廟以王本社祐龔斆為春官杜斆趙民望吳源為夏官兼太子賓客秋冬官闕以本等攝之一月內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寵任特專後雖改罷其制亦異於前代焉
○太師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太師古官唐昭宗乾寧元年以李克用守太師唐制以太師師範一人儀刑四海其職至重終唐之世拜是官者惟克用一人
△五代
梁太師不常置末帝龍德時加韋震太師
後唐太師不常置莊宗同光初拜張全義太師明宗天成中贈霍彥威太師
晉以太師為贈官出帝開運中贈烏震為太師
周亦以太師為贈官世宗顯德中贈王進為太師
△宋
宋以太師為異數趙普以開國元勳拜太師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拜太師曾公亮除守司空檢校太師神宗元豐三年以曹佾檢校太師徽宗大觀二年蔡京為太師政和二年九月詔以太師太傳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為三公宣和末蔡京童貫鄭紳皆拜太師光宗紹熙初史浩為太師自後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皆至太師焉
△遼
遼大裕悅如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約尼氏裕悅受禪終遼之世以裕悅得重名者三人耶律赫嚕烏哲仁先謂之三裕悅南面官太師穆宗應歷元年有太師唐古特
△金
金三師府置太師一員可考者共十一人烏雅宗強宗賢宗磐宗幹宗弼張浩塔延溫屯思忠圖克坦克寧圖克坦恭赫舍哩執中追贈者六人宗傑宗敏宗雄宗望達春圖克坦貞
△元
元太師最為尊崇太祖十二年以國王置太師一員自後其職常闕
△明
明太師其秩最尊太師洪武三年授李善長太師宣宗宣德三年授張輔為太師以後加至太師者朱永張懋張鶴齡徐光祚郭勛朱希忠張居正
○太傅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太傅古官唐太傅不常置至德以前未有拜是官者文宗太和三年以王智興為太傅九年以李載義守太傅昭宗光化元年以韓建守太傅
△五代
五代以太傅為贈官梁太祖贈劉捍為太傅後唐明宗長興中贈趙光逢為太傅閔帝應順中贈周知裕為太傅晉高祖天福中贈楊思權為太傅周太祖廣順中贈趙瑩為太傅
△宋
宋初以王旦為太傅任宰相者二十年徽宗宣和末拜太傅者四人王黼燕王俁越王偲鄆王楷南渡後拜張俊韓世忠為太傅以武臣之有大勳業而特拜焉以後楊沂中吳璘並為太傅
△遼
遼大裕悅擬太傅南面朝官則太宗會同元年命馮道守太傅彌文耶律楊六亦為太傅
△金
金三師府置太傅一員其可考者二人宋本蕭仲恭
△元
元初三公之位或置或不置太祖本紀有太傅額特
△明
明初拜徐達太傅以其開國元勳而特命焉藍玉亦領太傅其後世宗嘉靖二年以張居正拜太傅郭勛由太子太傅加太傅
○太保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太保古官唐太保不常置至德以前未有是官代宗廣德元年以僕固懷恩為太保憲宗元和七年杜佑罷宰相後以太保致仕文宗太和四年以平章事李載義守太保僖宗中和三年以建王震守太保光啟三年以宰臣韋昭度為太保
△五代
梁以太保為贈官末帝貞明中贈馬嗣勳太保
後唐太保不常置天成中以趙光逢為太保
晉太保不常置開運中以劉昫為太保
△宋
宋制凡除拜必自司徒遷太保元豐八年以曹佾守太保至宣和末除拜者蔡攸肅王樞儀王■〈木咢〉紹熙初嗣秀王亦為太保
△遼
遼大裕悅擬太保南面官太宗會同元年劉煦守太保
△金
金三師府太保一員可考者五人宗雋宗翰宗固宗昂李石
△元
元三公不常置世祖時祇置太保一人
△明
明初贈常遇春太保郭勛先加太保朱希忠由太子太傅加太保大同總兵周尚文亦加太保
○太宰
太宰於殷為六太唐及五代皆無是官至宋徽宗政和中詔改左僕射為太宰 【欽宗靖康元年詔依元豐舊制仍改為左僕射】 遼金元明無之
○太尉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太尉秦官唐制非有大功者不授是官肅宗至德二載以廣平郡王俶為太尉上元二年加李光弼太尉代宗廣德二年加郭子儀太尉大歷八年加田承嗣為太尉德宗建中二年朱泚為太尉貞元三年以李晟為太尉武宗會昌四年以宰臣李德裕守太尉
△五代
梁太尉不常置貞明中加牛存節太尉亦為贈官王景仁曾贈太尉
後唐以太尉為贈官明宗贈孔循王師範為太尉
晉開運中加馮道為太尉閻寶為檢校太尉亦為贈官天福中贈房知溫劉審交為太尉
△宋
宋初制在位久近或己任司空司徒者則拜太尉故太傅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二十年始得以太尉致仕又文彥博以定策功除守太尉大觀元年蔡京為太尉至政和二年九月詔以太尉係秦主兵之任非三公之官罷之乃定為武階之首秩在節度使上秩正一品高宗建炎三年劉光世始以檢校太保除太尉自後或以檢校三少或以節度使不帶檢校皆繼進太尉則進使相竟為除授之序
△遼
遼南面朝官有太尉太宗天顯元年除授太尉趙思溫
△金
金三公府置太尉一員秩正一品其可考者五人沃稜梧桐完顏匡裴滿達布薩師恭追贈者二人承暉富察鼎壽
△元
元初三公三師之職常缺史載太尉之屬或置或不置或開府或不開府仁宗延祐五年御史上言比年名爵濫冒太尉等官接跡於朝前奉詔裁罷中外莫不忻悅近聞禮部奉旨鑄太尉等印二十有九誠恐載在史冊貽誚將來請將閥閱貴重勳業昭著者留存一二餘並革去制曰可可見仁宗以後較中統至元時多置矣
△明
明制三師三孤內無太尉 【三公三孤詳見前】 故生受者既無此職追贈者亦無此銜
○司徒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司徒古官唐司徒不常置代宗廣德二年以李抱玉為司徒大歷十四年以同平章事李正己為司徒德宗貞元三年以馬燧為司徒憲宗元和元年以同平章事杜佑為司徒穆宗長慶四年加橫海節度使李光顏守司徒文宗太和元年加天平節度使烏重允守司徒武宗會昌元年以李德裕為司徒宣宗大中六年以白敏中檢校司徒懿宗咸通三年以同平章事杜悰為司徒僖宗中和元年以王懌為司徒
△五代
梁開平中拜趙光逢為司徒
周為贈官顯德中贈盧文紀為司徒
△宋
宋制授司徒始得遷太保或再加太尉呂夷簡為司徒任宰相二十年熙寧六年文彥博除守司徒元豐三年以曹佾守司徒兼中書令富弼亦守司徒錄定策功也政和二年九月詔司徒為周六卿之官本非三公宜罷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次相之任而司徒之職遂闕焉
△遼
遼南面官有司徒世宗天祿元年見司徒劃設
△金
金三公府置司徒一員可考者一人張通古追贈者一人永慶
△元
元初三公或置或不置或開府或不開府考李孟傳言司徒等官自大德以來封爵繁多宜汰罷從之仁宗時馬祖常言司徒古三公之流近歲如沈宗攝汪元昌亦授此職實為非便其時拜司徒者必多矣
△明
明制三公三師內無司徒故生授者無此官追贈者亦無此爵
○司空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司空古官唐司空不常置至德二載以同平章事郭子儀李光弼為司空寶應元年以李輔國為司空廣德元年以李抱玉為司空元和三年以于頔守司空十五年以裴度守司空太和九年以同平章事王涯守司空會昌二年以同平章事李德裕為司空大中六年以白敏中守司空咸通六年以福王綰為司空三年以同平章事杜悰守司空僖宗廣明元年榮王■〈忄責〉守司空乾寧二年以孔緯徐彥若為司空
△五代
梁司空不常置開平中以趙光逢為司空
後唐廢帝清泰時以馮道為司空亦為贈官長興中贈鄭珏司空為
晉天福中以劉昫為司空以馮道守司空
周司空不常置廣順中以盧文紀為司空
△宋
宋初制為三公己任司空則拜太尉熙寧二年富弼除守司空三年曾公亮除守司空以兩朝定策功也元豐八年王安石守司空哲宗元祐元年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軍國重事徽宗崇寧三年蔡京授司空政和二年九月詔以三師為三公司空為周六卿之官並非三公因裁罷
△遼
遼南面官有司空聖宗統和三十年有司空邢抱質
△金
金三公府有司空一員可考者二人劉筈高楨
△元
元初三公不常設李孟傳言司空之職冗濫請裁汰詔可其奏仁宗延祐五年監察御史上言近聞禮部鑄司空等印此輩無功於國家請革去從之是成宗時此職甚多非國初之制
△明
明制三師三公內無司空故無生拜者亦無追贈者
○大司馬
大司馬古官五代及宋遼金元明並無之 【按杜佑通典曰大司馬古官也掌武事自隋無之考周官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白虎通曰司馬主兵韋昭辨釋名曰司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漢官序曰司馬主兵是古之司馬掌國家之兵政有大征伐則主之宋設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佐邦治遼設北樞密院掌兵機武銓群牧之政金元皆設樞密院掌武備機密其與古之大司馬官名異而職任同明則始建樞密院繼改為大都督府尋添設五府都督掌軍旅之事有大征伐則掛將軍印以出既事而納之亦即古之大司馬也】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三師 【太師太傅太保五代及宋金元明皆同遼大裕悅即是南面官三師府與宋金元明同明以三師為三公】 三公一太 【太尉司徒司空五代及宋金元同遼大裕悅即是南面三公府與宋金元同明無】 三孤 【少師少傅少保稱三孤惟明有之】 有實授有加銜宋政和二年九月詔以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宰相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故其時太傅王旦司徒呂夷簡任宰相二十年富弼除守司空兼侍中平章事曾公亮除守司空太師兼侍中文彥博除守司空兼侍中曹佾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為真宰相即以三師三公為之侍中中書令亦相職也其時三師三公為宰相之晉秩或褒功德或獎賢勞特除拜加銜耳宰臣自有本職官屬也三師三公下不特設官屬遼大裕悅無職掌班百寮之上故大裕悅府無官屬南面朝官三師府三公府亦無官屬金三師三公府無官屬元初三公之職常闕至大後史稱或置或不置亦無官屬明三公三孤皆為宰臣加銜或為贈官不置府無官屬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四